网站公告: 诚信为本,市场永远在变,诚信永远不变
咨询热线

+86-0000-96877

THE LATEST INFORMATION

| 资讯中心 |

全球石化行业适应新常态积聚新动能

时间:2016-09-21  点击量:
更多

  9月12日至14日,在中国的石化产业发源地之一,也是中国最早探索开发化工园区发展模式的上海,2016中国国际石油化工大会拉开帷幕。

  来自50多个国家的代表,以及包括美国绿色建筑委员会、巴塞尔鹿特丹和斯德哥尔摩公约组织、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国际化肥组织、国际化工安全和安保中心、海湾石化协会、美国化学理事会、欧洲化学理事会等在内的多个国际著名组织,瑞典、乌拉圭和日本等驻华使节汇聚一堂,聚焦新常态,畅谈新机遇,探求新动能,为寻找世界石油化工产业的新动力开药方、献良策。

  协同创新打造行业“新动能”

  新常态下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已总体实现了“稳中有进”的发展目标,要素投入、资本投入等传统发展动能逐步弱化,创新驱动、绿色发展、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构成了新常态下行业发展新动能。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会长李寿生指出,今年1月至7月的行业运行情况表明,行业发展质量明显提升,“十三五”时期中国经济仍处在大有可为的战略机遇期,也是石化工业由大向强跨越起步的重要窗口期,石油和化学工业要抓住机会实现高层次跨越和赶超,同心协力促进行业持续健康发展。

  随着传统化学难度提升而回报率在递减,利用全球创新资源、加强国际合作协同创新、共享机遇成为企业提升竞争力的首选。很多中国大企业打破产业边界、组织边界和创新边界,聚焦全球创新资源,积极融入国际创新体系,成为石化行业结构调整转换的探索者和先行者。同时,一直很注重创新的跨国公司也纷纷把研发中心包括在亚太地区的技术中心放在中国,开始对中国市场深耕细作。大会发布了重点方向重点领域合作创新的11家跨国企业优秀案例,供中国企业借鉴。

  跨国公司对中国市场有信心

  当今全球石化产业结构深度调整,跨国公司是全球结构调整的主力军和先行者,在新能源、生命科学、先进材料、高端化学品等领域占有优势,持续加大投资,开展兼并重组,不断向价值链高端挺进;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企业也立足自身特色,不断加大研发投入,发展优势产业,努力提升产品附加值和竞争力。无论是打造新动能还是深度挖掘市场需求,都少不了中国的贡献和参与。行业领袖论坛上,与会的中外化工企业展现行业领先企业发展的新前景、新活力以及对行业未来发展的新预期,勾画了新常态下打造新竞争力的宏伟蓝图。记者发现,跨国公司无一例外地表现出对中国市场的信心和再投资的愿望。

  从历史上来看,全球化学品需求增长一直是由GDP增长、人口增长、收入水平提高以及行业的大趋势所驱动的。从需求和平衡角度分析,石化市场和并购整合正在向亚洲战略东移。科莱恩公司首席执行官郭海力认为,化工行业由投资驱动向消费驱动的转型,针对本土市场的本土创新将成为增长和盈利的重要驱动力。

  巴斯夫执行董事会成员甘尚杰表示,未来巴斯夫将贴近市场和用户所在地投资,并计划将亚太区销售产品的本地化生产比例提高到75%,尤其是在中国,将在继续拓展上海化学工业区业务的同时,抓住西部大开发的机遇,到重庆、新疆等地开展投资。

  沙特基础工业公司企业战略与规划执行副总裁兼首席财务官莫萨德·欧赫利表示,在亚太地区,化学品消费增长是18%,世界其他地区是17%,中国是65%,为什么中国的化学品需求发展如此之快呢?中国人均化学品的消费仍在增加,这蕴含了发展机会。

  中外深度合作走出新天地

  13日召开的2016(第二届)中日化工产业会议邀请了50家中日企业代表探寻合作新契机。中日两国石化行业有很强的互补性。对中国而言,急需高端化学品,日本在这方面有很大优势。对日本而言,中国既是日本石化产业的重要市场,也是原料、中间体的供应来源。稳定而丰富的原料供应,突出的地理优势以及相通的文化渊源,为两国石化产业合作提供了有利条件。李寿生认为,新形势下,中日两国石化产业合作要在三方面重点培育。一是加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交流与合作,在化工新材料、现代煤化工、电子化学品、生物化工、安全生产、环境保护等领域加强合作;二是在企业管理和履行社会责任方面,日本企业的经验值得中国企业学习和借鉴;三是在化工园区的发展方面,中日石化企业也有很多的合作机会。

  在大会期间,中国石油和化工国际产能合作(走出去)企业联盟正式启动,旨在培育一批市场化、专业化、国际化发展的本土跨国公司,全面提升我国石化企业在全球价值链竞争与合作中的整体地位。石化联合会副秘书长庞广廉表示,联盟将以中国石油等成员企业为主导,以重点国别、重点行业为要点,整合行业内外资源,发挥联合优势,推进多层次、多渠道的产业协调与企业合作,提升行业“走出去”的质量和水平。

  之前,中油工程(寰球)等许多企业已在探索走出去。中国化工2006年至今已先后成功收购法国安迪苏、罗地亚有机硅,澳大利亚凯诺斯、罗微ELKEn挪威REC、意大利倍耐力和德国克劳斯·玛菲五家企业。

  支招农业“减肥”增效

  同期召开的中外化肥企业CEO高峰论坛上,业内嘉宾既直言当前困境,又厘清现代农业“减肥”增效的大势,坚定了变困难为机遇的信心。李寿生介绍,“十三五”中国化肥行业发展既面临新挑战又有新机遇。“化肥使用量零增长”意味着行业必须解决产能过剩矛盾,下大气力淘汰落后产能,研发生产高端高效专用肥。同时化肥行业还要适应农业形势转变提出的新要求,特别是要充分利用土地经营方式转变为新化肥品种、新施肥方法、新农化服务方式创造出的更大发展空间。

  农业部种植业司副司长何才文介绍了一年多来推行“化肥使用量零增长”所采取的措施和取得的成效。“2015年化肥使用增长率降至0.4%,比上年降低了1个百分点,三大粮食作物的化肥利用率提高到35.2%。”何才文还对化肥企业提出两点建议:一是推进新肥料生产和新技术应用,农业需要什么肥就生产什么肥;二是进一步转变经营理念,加大农化服务力度。论坛上,IFA(国际肥料工业协会)主席Ahdulrahman Jawahery、印度肥料协会主席拉卡什·卡普尔就有效使用肥料养分及化肥业面临的挑战、化肥领域合作的机遇建言献策。

  石化行业的全球增长将会聚焦于中国,“合纵连横”助力开辟活力源泉。中外化工巨头已达成共识:“在低油价、产能过剩、需求不足、环境约束加大等多因素作用的新常态下,打造新竞争力,发掘行业进步的新动能是当务之急。中国企业应加快走出去,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和绿色可持续发展战略,从‘制造’走向‘智造’;而国外企业应抓住机会走进来,增加在华投资。”

地址:这里是您的公司地址   电话:+86-0000-96877    Copyright © 2002-2011 DEDE58.COM 织梦58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织梦58[织梦58]   ICP备案编号:琼ICP备14001732号   统计代码放置
网站地图(百度 / 谷歌
这里是您的网站名称